首页 > 国宏报告 > 产业经济

推动创新发展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全面、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科学内涵,是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创新型国家进军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一些人对创新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和误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把创新简单等同于科技

现在,有的人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就是创新,甚至写一篇论文也是创新。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应该看到,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国外的有关文献常常将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连在一起讲,为简化起见,我们将它翻译过来就变成了“科技创新”一词。

但另一方面,创新与科研是有区别的。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寻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技术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具有鲜明的应用价值。而创新是指把一个创意实现商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行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OECD将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货物和服务)、工艺过程、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的实现”。《美国创新战略》将创新定义为“一个人或机构提出一个新的创意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主要标志是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商业化应用。衡量是不是创新,主要看两个,一个是要有新的东西,一个是要有经济价值。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一项技术发明没有实现商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与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的区别还可以从“创新史”与“科学史”的不同中看出来。比如,《美国创新史》讲述的主要是创业者(企业家)的历史。在该书收录的53位伟大的创新者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中小学教师、海员、卖蔬菜和水果的侨民、毒贩子、美发师、小商贩、广告员、磨坊主、不识字的奴隶女儿、20世纪60年代旧金山街头的暴乱份子、海滩出租车司机、花花公子、小职员等等。而科学技术史主要讲述的是科学家的历史,所展示的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还要看到,创新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科技丰富得多。创新既包括基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

照搬发达国家的战略

所谓战略,形象地讲就是要明确“打哪个山头”、“从哪条路去”以及“兵马粮草如何安排”,或者说要明确“干什么”、“谁来干”和“怎么干”,这是战略的基本要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发展战略就是要“打掉敌人的优势,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

比如,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一个扬长避短的战略。2011年美国白宫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也是一个这样的战略。该报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干什么”,提出要发动一场清洁能源革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再工业化,主要战略目的是发挥美国创新优势,实现能源独立,推动制造业振兴,同时削弱一些新兴大国的能源资源和制造业成本优势。二是“谁来干”,报告明确提出“私营部门是创新的发动机,政府部门是创新的促进者和协调者”,要通过研发费用永久性抵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资本与企业对接等举措,使企业成为创新的发动机。三是“怎么干”,报告明确提出,要造就世界一流的劳动力队伍,强化和拓展美国基础研究领导地位,建立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夯实美国创新发展的基石。同时报告还提出了无线网络建设、专利改革议程、K-12教育(基础教育)、清洁能源标准和创业美国五大行动计划。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美国创新战略》实施取得重要成效,这几年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制造分工格局和能源资源版图发生深刻变化。

所以,研究制定战略一定要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国情的发展目标、主攻方向、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而不能把别人的战略搬过来,变为自己的战略。如果这样,那就变成了“打掉自己的优势、发挥别人的优势”,不是自己的战略。

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跟着走,但也不能发达国家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特别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应该有非对称“杀手锏”,不能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

把创新简单理解为必须从科研抓起

怎么抓创新发展,或者说创新之路怎么走,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新主要是供给推动的,甚至认为是科研推动的,由此形成的逻辑是,要搞创新,首先必要建设大学、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比如,有的地方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纷纷借鉴硅谷模式,不惜重金建设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这样那样的科学中心,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不明显。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创新模式和路径选择出现了偏差。

实际上,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经验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阶段不一样,创新的模式不同。工业革命时,许多重大技术都是英国发明的,但美国大力推进实用性创新,结果后来居上。后来,日本、韩国也学习了这一经验,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起步,实现了跨越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也是如此。深圳从一个既无大学又无科研机构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也经历了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新”的巨大转变和历史跨越。这说明,一个地区搞创新,不一定非得从科研抓起。对一个地区来讲,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更为重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培育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持续创新发展的科技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没有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但要看到,目前我国仍处在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时期,总体上还没有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必须切实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已有技术的集成创新,特别是要像美国那样注重实用性创新,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更有效地推进全面创新和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