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宏报告 > 产业经济

东北调研记:“四难”问题困扰东北产业转型

近两年来,东北经济“塌方式下降”、“断崖式回落”等字眼不时充斥媒体,大博眼球。实地调研发现,东北产业继续下行探底,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爬坡过坎仍然在路上,亟需深化改革和政策支持同步发力,从体制机制上扭转当前发展困局。 

一、产业转型遭遇四个“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重化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的东北产业开启了艰难的转型之旅,尽管地方做了很多努力,但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影随形,“四难”问题更是躲不过、绕不开。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难”。上半年以来,三市传统产业发展困难加大,部分产业甚至进一步恶化。1-4月份,沈阳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34.2%、28.2%和31.5%,赤峰市医药、能源和纺织等行业也出现负增长。地方反映今年传统产业发展困难加大,主要缘于前期重化工业下行已经通过产业链传导到其他行业,导致关联产业受害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沈鼓集团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该企业大部分业务是为煤化工和石化企业生产专用设备,随着这两个行业订单明显下滑,应收账款和坏账率大幅上升,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以煤炭开采为主的阜矿集团,这些年来在产业转型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非煤产业比例仍较低。 

二是新兴产业培育“难”。在传统产业转型受阻的情况下,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接续替代是唯一的选择,但地方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沈阳市新兴产业代表的某软件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凸显增长疲态。相比沈阳,缺乏创新资源的阜新和赤峰,新兴产业培育难度更大。1-4月,阜新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产值只有28.9亿元,同比下降46.2%,降幅接近一半。开发区内一家专业生产汽车转向泵的创业板上市企业,虽然这些年来R&D投入一直保持在4%左右,并在北美有专业研发团队,但今年也难逃市场萎缩的厄运。该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汽车消费市场持续低迷,这样的情况预计还会持续下去,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好转,悲观情绪溢于言表。 

三是“去产能”就业安置“难”。三市在本轮去产能中任务不重,但与“去产能”相关的就业安置问题比“去产能”本身更加艰巨。阜矿集团是老国有企业,早在本世纪初就因煤炭枯竭被国家确立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很多煤矿已实质关闭“去产能”了,但人员安置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阜矿现有职工3.7万人,平均矿龄约为17年,平均年龄40岁左右,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通过再培训到其他行业再就业。除现有职工再就业问题以外,阜矿还有更为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仅离退休、退养及抚恤人员合计就有3.3万人,企业社保负担沉重。这些隐患早已埋下,但本轮去产能将其显化,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大的矛盾和冲突。2016年2月份国发7号文叫停阜矿白音华四号露天矿项目,这不仅会引发7000名职工失业,还会切断阜矿维持退养职工生活、3.3万名离退休职工养老和2400多名工私伤残人员补助的收入来源。赤峰市由于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比较彻底,企业社会负担较轻,“去产能”就业安置问题相比阜新轻,但其辖内持续亏损的远联钢铁也有5000多员工需要安置,地方官员坦言目前还没有想出好的安置办法。 

四是财政压力大企业降成本“难”。人工和社保成本是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导致生产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沈鼓企业负责人表示,发1元钱到员工手上,企业要花1.6元,即“五险一金”和其他税费合计占人员工资的60%。对于这些成本能否降下来,地方官员和企业认为很难。首先,养老金很难降,东北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严重,养老金负担大、缺口多,地区财政压力巨大,有些地区财政入不敷出,养老负担主要压在企业身上。其次,员工工资有刚性、难下调。阜新市德尔股份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反映,在企业工作的年轻劳动力中很多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为了留住他们,工资很难降下来。 

二、解决“四难”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市产业转型发展面临“四难”问题,不是短期才发生的,而是外部环境与自身情况、长期与短期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解决“四难”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新兴产业“进”和过剩产能“退”的关系。在新兴产业还没有“进”够的情况下,推动过剩产能退出用力过猛,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造成经济衰退、失业风险叠加。因此,一定要处理好“进”和“退”的关系,充分考虑一个地区对“去产能”承受力,在就业压力较大和财政困难地区,要为过剩产能有序退出空间和时间,做到以“进”促“退”。 

二是处理好短期“兜底保稳”和长期“造血强筋”的关系。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做好短期“兜底保稳”和长期“造血强筋”平衡取舍。一方面,要坚决拔掉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的“输液管”和“呼吸机”,同时对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财政要给予“兜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三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两手”协同发力的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边界,明确政府在哪些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该发力的地方精准发力,同时要确实维护市场公平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确保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彻底扭转“政府做企业的事,企业担政府的责”的错位现象。 

四是处理好中央适度支持和地方积极作为的关系。解决东北产业转型困局,需要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中央要充分考虑东北的历史贡献,体谅其转型面临的实际困难,从政策上给予适度支持。地方政府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大改革攻坚力度,通过自身努力闯出一条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新路。 

三、以改革创新破解产业转型困局 

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结合东北实际,聚焦以下领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标本兼治。 

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破除一切阻碍市场正常运行的藩篱,改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负面形象。 

二要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混合所有制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等试点,深化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彻底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和“三供一业”职能等。 

三要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打好“组合拳”,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减少企业税费负担,消除或降低流通环节不合理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在保持养老金缺口不扩大的前提下,探索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支付比例。增加政府行政决策和流程的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因地因企施策解决“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在推进“去产能”过程中,落实好职工安置政策,加强培训和再就业支持。对招收产能过剩企业退职职工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就业安置任务重、地方财政无力“兜底”的地区,中央财政适当加大支持力度,避免造成企业硬着陆引发社会稳定风险。 

五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动能。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建议参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同等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构建政策洼地,吸引关外企业到东北投资兴业,助力东北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