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这个创业者的天堂,当之无愧的全球重大技术发明创新的引擎。即便不是淘金者,也不是实业家,仅仅作为创新领域的软科学研究人员,来到这里也不由得心生敬畏感,仿若朝圣者置身于心中久慕的圣地。短短四天调研,只是沾了硅谷创新圣地的一点皮毛,借了加州阳光与海风的一点灵气。尽管如此,在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同学们高谈阔论后,与德雷普英雄学院(Draper University of Heroes)、丰元创投(Amino Capital)的教员、风险投资者们谈经论道后,与谷歌、基因泰克、Twist Bioscience、优瑞科生物技术公司(Eureka Therapeutics)的创业者、能工巧匠们侃侃而谈后,与百华协会的赴美华人创业者们“他乡遇故知”后,与司机、向导茶余饭后,在集聚了百家世界如雷贯耳风险投资公司的沙丘路上匆匆一瞥后,还是不得不一吐为快。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书本上看不到的硅谷创新创业者们的瞬间,聊聊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几件事。
一、创业第一步:“勇敢跳出你的舒适圈”
通常,从原动力角度分析,创业人群有两大类,一类是生存创业,一类是激情创业(或者成为兴趣导向的创业)。前者是指迫于公司裁员、找不到工作又有生存压力而不得不从事创业的一类人群;后者创业的动力更多源于将自己认为好的研究成果或“金点子”商业化的心理需求,是一种兴趣导向的、激情驱动的行为,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模式。大量社会实践表明,激情创业者们往往更易成功,引航新的技术革新路径,带来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变革,如早期靠538美元在车库里面建立惠普公司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Wiliam Hewlett和David Packard,再如由于和同事意见分歧离开贝尔实验室而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以及后来被肖克利的偏执惹恼而集体跳槽创立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八名年轻科学家们。激情创业者们往往掌握原始的技术发明并执着于将其毕生的研发心血应用于切实改造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实践。但是,最终促使他们燃烧激情的原因却充满偶发性、戏剧性。如何激发这些充满创新基因和潜力的人们走向创业?正是德雷普英雄学院的创始人致力于开发的事业,如其创业培训课程的第一讲中所阐述的,创业第一步就是要“勇敢跳出你的舒适圈”。
从硅谷创业者们的实践看,其共同特质之一,正是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安分于循规蹈矩的“接受教育、毕业择业、安身立命”的发展路径。他们往往已经获得了常人眼中的“好工作““好薪水”甚至“好的社会地位”,但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跳出常规的“舒适圈”而选择“自己做老板”这一看似风光其实却可能遍尝人间辛酸苦辣的道路。例如,斯坦福大学很多管理者、教授、教职人员等,都曾经有过创业经验或正在经历创业(利用无薪假期制度),也有大部分人可能随时全身心致力于创业。此外,调研组走访谷歌、基因泰克等公司时也发现,在这些公司就职的年轻人们平台好、薪水高,但是很多人仍不满足现状,绝不做国内绝大多数公司所推崇的“爱岗敬业的优秀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搞副业”的情况比比皆是,最终跳槽自己创业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斯坦福大学还是谷歌公司,对这种不安分的员工却绝对宽容,不仅在制度上设立“无薪留职休假”、“20%时间计划”,或者直接设立内部创业孵化器,更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创业人员返回本部工作。这与国内一旦跳出“体制”就很难再回去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
二、“坚持不懈创新”的奥义:拥有坚定的信念并在贯彻实施中不断补充完善
与硅谷的创新创业者们聊天时,很容易被他们的言辞及其蕴含在其中的热情所打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机构工作,在介绍自己的机构时都非常注重宣传其创办理念或者说是价值取向。例如,我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调研时,那里的师生都一再强调,他们与斯坦福大学是完全不同的发展理念,“与斯坦福大学‘挣更多钱’的人文环境不同,我们更注重学术研究”。凭借ARWU理科排名世界第1、工程学及计算机均排名世界第3、人文社科位列世界前5的硬条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是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谷歌公司坚信,“人们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表现最好”,其设立的“20%时间计划”制度就是激励员工利用工作时间的20%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发项目。据谷歌公司的图像搜索、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等项目组的开发团队介绍,这些技术最早都是出自于员工兴趣导向的研究探索开始的。此外,谷歌公司的文化中还非常强调“足够多的眼睛就可以让所有问题浮现”,因此坚持把问题公开,让所有员工都有平台能够共同参与问题发现与开发研究;与此同时,宣扬“not do evil”(“不做邪恶的事情”)的理念,即便是普通员工也可以随时质疑包括搜索、广告在内的核心业务是不是可能侵害用户的权益。
正是这种近乎于信仰的理念支撑,硅谷的创新创业者们对于其从事的事业坚定不移,不遗余力的在各种场合宣传他们的理念、文化并不失时机的结合最新情况和问题及时补充修正。在硅谷,当入职者加入一个公司或者创业团队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这个机构的价值取向、人文环境和发展理念,“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他们坚信理念不同的人们是没有必要合作的。相反,在价值取向、发展理念获得共识的情况下,即便前期困难重重、付出巨大而回报甚微,合作者们也愿意一起克服难关共同前进。例如,斯坦福大学内部的创业工作室,就是一个学生社团性质的合作学习社区。会员们的工作基本是无酬性质的,但是他们坚信在读期间创业培训对于创业者的重要意义,因此致力于成为连接全校志同道合者们的中心枢纽。在硅谷,一个公司或创业团队的价值取向、发展理念是什么甚至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的最终决策。据丰元创投的CEO介绍,他们在考察一个项目时,往往非常关注其团队的人文环境等软条件,“一个团队是否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发展理念,将直接影响合作者们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因此,我们在考核项目时会非常关注这一点。”
三、甄别好项目的秘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国内,风险投资者们考察项目时,更多关注于客户关系、潜在消费者、销售渠道、产品或服务竞争力、上下游及同行企业实力、行业方向等因素。与沙丘路上的风险投资决策人们聊天时却发现,这里的投资者们更加关注人文方面的因素,比如创始人性格、合伙人们之间的关系、团队价值取向等。斯坦福大学内部的StartX加速器是一个教育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通过体验式教育和投资支持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团队发展。据其负责人介绍,2011年至今,该加速器已经为400余家企业获得近22亿美元的融资,其推荐项目获得融资的成功率高达80%。秘诀就在于,他们考察项目时高度关注其创始人的能力及其与合伙人以及整个团队之间的关系。丰元创投的CEO也提到类似的观点,即他们在考察创业项目时主要关注三点:项目方向是否合适、创业者及其团队是否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创业者的性格及其团队关系。硅谷的风险投资者们一致认为,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合作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具有完成不可能完成之事的能力。相反,即便是好的点子、好的技术支持、好的方向,“也有可能搞砸整个项目”。
调研中,“狡黠”的投资者们还透露了他们认定项目团队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的小秘诀,归纳起来主要三点:一是创始人性格是否包容、宽厚,二是合伙人的年龄是否相近,三是合伙人、团队成员之间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是否有交集。投资者们上述宝贵经验的得出是经过“试错”的。比如,他们曾经针对一个创业团队合伙人之间年龄结构差异过大的问题,专门聘请了一个教练帮助其沟通,但最终由于“60后”和“80后”之间的代沟而以失败告终。当然,如果合伙人、团队成员之间有大量的斯坦福校友或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学关系,合作显然顺利得多。值得注意的是,硅谷风险投资者们甄别项目的标准相对国内而言“轻专业、重人文”的特点是有其完善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业规则和法律、从业人员规定、消费者权益等强大的制度保障为根基的。如德雷普英雄学院的负责人所述,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美国而言,起伏比较大,生态环境差,“好的项目太多人抢,风险大的项目没人投”。美国的投资环境显著优于国内主要就表现在“生态环境上”。也就是说,盈利性差、前景不好的项目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已经通过优胜劣汰而淘汰掉了。他反复强调,“在中国筛选项目太难,太过于依赖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可见,美国风险投资者们的“秘诀”确实不能照搬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