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印度已成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主要亮点之一
2014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疲弱,特别是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甚至陷入衰退的同时,印度经济却表现良好。据统计,印度2012-13财年(指2012年4月-2013年3月,下同)、2013-14财年、2014-15财年实际GDP分别增长5.6%、6.6%、7.2%,呈明显上升态势。印度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称,2015-16财年印度实际GDP增速为7.6%,为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在经济保持稳定向好趋势时,印度国内通胀水平也明显缓和,由2011-2013年间的10%左右波动逐步降低至2015年的5.4%。
图1 2013年2季度-2015年4季度印度实际GDP增速
二、近期印度经济表现良好的深层次原因
(一)“莫迪新政”有效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制造业发展
长期以来,印度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纷争不断,政府部门官僚主义严重,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严重拖累了经济增长。2014年5月莫迪当选总理以来,基于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的成功执政经验,全面实施“莫迪新政”,着力解决行政效率低下、土地征收困难、市场分割严重等长期制约印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将发展制造业和扩大投资作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据统计,2014-15财年、2015-16财年前三个季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增长5.2%,分别拉动实际GDP增长1.6和1.7个百分点,显著高于2013-14财年的1.2个百分点。2015年1-4季度,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6%、7.3%、9%、12.6%,呈现明显上升态势,4季度已经高于同期服务业增速,全年拉动制造业拉动印度GDP增长1.4个百分点,为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
图2 印度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不变价)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作者测算。
(二)印度在软件、医药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稳定提升
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印度经济和社会呈现出独特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大多数民众教育水平很低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受教育水平较高、英语水平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端人才。依托这一独特优势,印度虽然尚处工业化前期阶段,但在软件、医药、金融等部分高端产业领域实现了超前发展,成为了软件出口额最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一大高端仿制药制剂生产国。相较资源型产品和低端消费品,软件、医药等行业全球需求相对稳定,为印度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2011-2015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速、贸易增速均明显放缓,但印度软件服务贸易顺差仍保持了年均5%左右的平稳增长态势,和金融危机前走势基本一致。
与印度不同,2014年采矿业占俄罗斯、南非GDP比重分别高达9%和7.5%,而印度仅为2.5%。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这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明显下滑甚至转为负增长,严重拖累了经济增长。巴西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但巴西整体水平明显落后,缺乏类似印度软件外包行业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有效缓解印度输入性通胀压力
印度能源资源相对匮乏,2014年能源类商品进口占其总进口额的比重高达38.5%,其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巨大。2012年印度商品贸易逆差达到1928.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导致 GDP下降1.7个百分点。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也大幅度增加印度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迫使印央行维持较高的基准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
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行周期,印度商品贸易逆差明显下降,2014、2015年分别拉动GDP增长2.5和0.1个百分点。由于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印度央行基准利率已降至四年半以来的最低点6.75%,对投资的促进作用也有所显现。
三、印度GDP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一)短期内印度很有希望保持7-8%的较高经济增速
目前印度人均GDP仅为1700美元左右,尚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未来工业化发展空间巨大。从要素禀赋上看,印度具有大量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且具备相对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信息、医药、核能等部分领域技术实力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因此,印度完全具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随着印度政府继续加大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孟买、阿姆利则—加尔各答等工业走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加快承接跨国直接投资,未来2-3年内,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不变价)和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有望进一步加强,支撑GDP维持7%以上的较高增速。
(二)结构性改革进展决定中长期印度经济增长前景
印度将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既受传统种姓思想残余的阻碍,也受到现行高标准的《劳工法》制约;土地私有制度加大了政府建设大规模产业园区发展制造业的成本;各邦增值税率差距巨大导致市场分割十分严重。 “莫迪新政”力图解决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必然会严重触及印度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利益,面临阻力巨大。2015年下半年莫迪政府所提出的《土地法》修改草案遭到大量农民和乡绅反对,最后未能通过就是典型案例。若印度政府能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印度很有可能实现经济腾飞,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之,若印度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停滞,“莫迪新政”最终成为“新瓶装旧酒”,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很可能再次“昙花一现”,甚至再次发生剧烈经济波动甚至社会震荡,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也将大大延缓。
四、正确看待印度经济增速高于我国
(一)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超过我国保持正常心态
国际经验表明,新兴经济体由工业化初期向中后期迈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速适度下降是客观规律。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开始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增长是其必然趋势。印度、印尼、越南等南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较为相似,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完全有望达到7%以上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速。我国人均GDP是这些经济体的2~4倍,GDP总量更是这些国家的5~10倍以上,即便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高于我国,其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我国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我国从政府、传媒到民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超过我国,完全可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必过多紧张。
(二)印度GDP统计存在一定误差,但整体符合经济实际情况
由于各邦统计制度存在微小差异、基层统计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部分年份印度GDP统计数据中的“误差项”甚至导致GDP变动1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以来,印度基于国际通行规则,对其2011-12财年以来的GDP数据进行了修订,其结果已基本上得到了IMF的认可。2015年以来,印度经济虽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短期内向好势头明显,和统计数据的走势基本吻合,认为印度GDP数据严重失真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三)“印度模式”和“中国模式”的共同点远多于不同点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内需主导特别是消费主导、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制造业、依靠市场而非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是“印度模式”区别于“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然而,“印度模式”固然有依托高技术人才和语言优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独有特征,但印度政府一直强调消费和投资、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双轮驱动”,其发展战略和我国的共通之处远大于差异,“莫迪新政”绝大多数理念和“中国模式”是相容的。
(四)印度经济稳定增长为中印合作提供巨大机遇
印度是南亚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将创造大量的能源、钢铁、化工、机械、轻工等投资需求,和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空间巨大。若中方能够积极支持两国共同推进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和开放市场,对我国企业开发印度市场产生巨大利好,实现两国经济“双赢”。随着印度经济的稳定增长,印度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将不断提升,有利于中印两国加强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货币政策协调、建立新老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机制、敦促发达国家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等重大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合作,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