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对结构性改革的探讨越来越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多次呼吁,各国务必落实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家长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经济结构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复苏、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药之一。
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认识
(一)结构性改革是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的代名词,对长期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影响
关于“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的定义与内涵,国际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IMF (2008)称,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比利率政策、流动性措施或预算平衡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复杂的概念。在IMF的研究文献中,结构性改革泛指那些消除影响资源有效配置因素的各类政策。Tassos Anastasatos (2011)曾给出定义称,结构性改革是指“那些为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采取的减少资源有效配置障碍的政策举措”,具体包括“促进市场竞争、破除垄断以及机构重组等提高市场效率的行为”。
发展经济学认为,大到全人类,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构变迁的过程,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完善。从上述定义来看,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均衡可持续增长,途径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手段是实施“减少资源有效配置障碍的政策举措”。从具体实践来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七年多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刺激手段,但仍然问题重重,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其背后隐藏着多种非常深刻的结构性矛盾,需要进行更为深刻和广泛的结构性改革。
综合来看,结构性改革是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的代名词,其实质就是通过提高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二)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经济社会中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结构性体制、机制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向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方向转变
尽管IMF等国际机构给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性改革药方,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面对特定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因而制定的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不同,其指向和含义也有所不同。IMF建议新兴经济体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并指出巴西、土耳其等国应减少对消费的过度依赖,中国应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低收入国家应该发展新兴产业以攀升至价值链的更高端,高收入国家应该增加对研发、教育、科技的投入,等等。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相应的改革重点就是如何振兴实体经济。欧盟经济虚弱的根源不是债务危机,而是欧盟国家内部不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经济社会制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财政可持续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二是缺乏弹性的劳动力市场。这也构成了欧盟所谓“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日本的问题则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国内市场保护过度,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缺乏弹性等。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形态更趋多元,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千差万别。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结构性瓶颈,不实施广泛、深刻乃至是痛苦的多方面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就难有出路。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深刻,而且非常复杂,把握不好就容易形成大的经济或社会风险。
(三)西方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偏重于微观层面,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大。
经合组织(OECD)提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包括税收、监管、社会保障、贸易与竞争等影响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政策。根据OECD的分析框架,结构性改革可以分为生产、财税、金融、劳动力市场、教育培训以及社会福利等六个领域。从一向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采取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来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复苏,在实施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的同时,推动财政、金融、产业、移民、医疗、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减赤、金融监管改革、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五年出口倍增以及支持创新等战略举措,以实现经济再平衡,增强经济竞争力。欧盟将危机作为推进改革与转型的契机,要求成员国切实推进结构性改革,使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开放部分产品和服务市场,增强创造就业、提高生产率和确保可持续公共债务的能力,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提升和重塑欧洲在全球的经济竞争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安倍经济学”,承诺对经济作出结构性改革,包括在农业领域实施“更具市场导向和竞争性”的政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电力改革,取消外国直接投资壁垒,开放服务业等。
(四)结构性改革着眼于长远的系统性调整,需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
总体来看,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均进展不大。例如,除降低企业税和电力系统改革外,日本其他的结构性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刚性、增加就业市场流动性等)进展缓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愿望总与危机相伴而生,但难以用来对抗危机。这是因为,结构性改革是着眼长远的系统性调整,短期内不仅难见成效,还可能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引发部分社会问题。而应对危机需要迅速恢复经济元气,经济增速越快越好,社会局势越稳越好。因此,见效最快的反危机举措,常是一些能在现有经济社会结构中起作用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结构性改革难以短期见效,需要正确看待短期波动和长期发展的关系,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需要有利于改革本身的制度创新,也需要吸收短期经济金融冲击、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能力,缺一不可。这意味着,经济发生波动所体现的仅仅是一国经济社会所存在的有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并不代表该国在结构性改革上毫无建树。落实结构性改革看上去很难,但改了没有、效果怎样,需要更长时间去检验。
二、结构性改革的中国方向和重点
对中国来说,结构性改革是以破解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为导向的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结构性改革能否如期完成,不仅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奠定中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一)重点围绕产业、科技、城乡、区域、市场等领域,推动宏观层面的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偏重于微观层面,而我国应该首先从宏观层面,重点围绕产业、科技、城乡、区域、市场等领域推动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体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改革以单一产业政策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二是加快科技管理体制和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三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四是配套推进财税、规划、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同步推进需求和供给端改革,构建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
(二)以发展实体经济和激发企业活力为重点,推动微观层面的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一个大问题。数据表明,我国5000多万中小企业,只有不到10%能在银行融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大概在5%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在70%左右。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税负沉重。以企业为主征收的间接税占税收比重超过60%,再加上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企业税费负担很重。三是虽然政府不断简政放权,但企业经营仍然受制于制度困扰,行政权力有意识的作为和不作为,实际影响着企业运营。如何让微观搞活,提高要素报酬,是改革的难点所在,也是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重点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具体建议包括:
——尽快启动消费税改革,并培育发展为地方主体税种,这有利于形成激励地方政府的“正能量”。
——财税体制改革在“放水养鱼”上要有更大力度,以利于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
——对小微企业设置更低的增值税税率,提高企业所得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形成小微企业自动减税机制;
——支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民间金融的创新发展、规范发展。
——加快调整教育结构,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的门槛,提高技术应用型高校的比例。
(三)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将着力点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强化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有效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供给领域,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是一对突出的矛盾。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国内消费潜力难以释放而大量消费外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供给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化解产能过剩要注重让市场调节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竞争引导和倒逼落后、过剩产能退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以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安全等指标和标准考核评定和价格、供需情况风险预警公示的模式取代政府公布产能过剩行业范围的做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及时补好位,建立产业退出的援助机制,在“市场失灵”领域伸出政府有效扶持之手。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方面,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通过增量发展壮大带动存量调整优化,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为中高端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另一方面,为适应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尤其是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大趋势,以破除行政垄断作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尽快实现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全面放开;尽快放开服务业领域的价格管制,形成市场决定服务业领域要素配置的新格局。
(四)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持之以恒地把结构性改革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推进中还将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把改革推向前进。一方面,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要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紧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的需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抓紧推进有利于改善供给和扩大内需的体制创新,在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的改革新举措,以改革带动全局,增强发展新动能,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