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硬科技,为什么需要硬科技
早在2010年,硬科技这一概念就已被提出。硬科技是指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中,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硬科技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较大,有明确的应用产品和产业基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作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这些中国的所谓创新看似热闹,但细细盘点一下这些创新只能算是模式创新。模式创新终有尽头,国与国的竞争终究还是靠硬科技!
如果粗线条看今天的中国经济,有两个基本力量在对冲,一个叫下行压力,一个叫创新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抢抓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机遇,发挥自身要素成本优势,通过快速的跟踪与模仿,曾经保持了二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从2011年开始骤然掉头下行,从新世纪前十年的年均增长10.3%下降到2017年的6.9%,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中国在一些创新企业集聚的地区,较早地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形成了一批掌握硬科技的企业,带动区域经济逆势上扬,成为国内经济版图的一道亮点(例如深圳)。2017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8%,经济增速在19个一线城市中名列前茅[1]。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领域的深圳—香港地区超过美国“硅谷”,位居全球第二,充分体现了硬科技对冲经济下行的“压舱石”作用。
二、硬科技成为本轮中美贸易战中国的“七寸”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价值高达6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之后中方与美国进行了三次贸易谈判,希望就问题进行协商。但美国并未就此偃旗息鼓,6月15日,白宫再次对中美贸易发表声明称,鉴于中国盗窃知识产权和技术以及其他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将对中国1102种产品总额500亿美元含有工业重要技术的商品征收25%关税。在这份500亿商品清单中,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中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产业成为了美国加征税收的主要目标。这500亿商品清单基本包括了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关的主要产品,直指中国硬科技的核心关键产品。
美国对中国的硬科技,从来就没有放弃使坏,早在十年前,美国就开始处心积虑的防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 2008年,华为试图收购3Com时,美国政府出面使得收购失败。今年4月美国又以莫须有的理由,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同时,美国对另一个中国IT企业中兴通讯下手,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早在2017年3月,美国就对中兴“当头棒喝”,起诉中兴非法向伊朗运送美国商品和技术,中兴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低头认罪”,向美国政府支付了 8.9 亿美元罚金。
华为、中兴这样的硬科技企业在中国本来就不多,又遭到美国的精准打击和轮番轰炸,可谓伤的不轻。美国借助打击中国硬科技以阻扰中国的产业升级的目的昭然若揭,打击之准、之狠让中国一时间手足无措,疲于应对。
三、中国和美国在硬科技方面到底有多么大的差距?
美国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频频举起贸易战的“大棒”逼世界就范,最大的底气就在于美国在硬科技方面领先于世界。此次中美贸易战,美国建议征税清单涉及的大部分领域,如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半导体和医药等领域,都是硬科技领域。
在航空领域的硬科技——发动机技术方面,中国至今拿不出一款自主研发的高端制造的量产型发动机。去年首飞成功的国产大飞机C919只相当于50年前的波音737,而且发动机也不是国产的。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的霸主地位仍不可撼动,美国的半导体占据全球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其中美国有1/4的芯片会流入中国,每年出口到中国的半导体销售额在500亿美元以上。一旦美国决定对中国企业全面断芯,中国许多产业将面临无芯可用的尴尬局面。
以上只是中美两国在硬科技方面巨大差距的一个缩影,从硬科技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中美两国还有20年以上的差距。
四、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硬科技?
2014年,我国就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战略,这些年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创新创业政策的效果特别是在硬科技研发方面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相比相差较远。面对政策和资金的诱惑,真正安心科研的人还是太少,“赶风口”投机的人还是占了太多,骗补、抄袭、造假、剽窃等事件屡见不鲜。
从我们自身来看,一是技术上的追赶确实很难,别人在技术上的领先也绝非一朝之功,再加上出台的一些政策本身还有抑制科技创新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行业都设置了外商投资限制,以集成电路为例,明确规定的是,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半导体厂商只能兴建“N-1”的产线,就是至少要比台湾最先进的制程落后一代,虽然台积电、联电纷纷来大陆建厂,但我们接触到的永远不是最先进的制程。台湾尚且如此,美韩自不必说,所以我们能接触到的技术本身就不是人家最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太多人对于硬科技研发没有耐心,根本不考虑国外积累了多少年的经验才取得如今的成果。一些政策制定者不懂科研基本规律,赶鸭子上架,“为了写文件而写文件”“为了出政策而出政策”提的一些政策目标脱离实际,甚至自相矛盾。同时,太多科研人员又一心想着赶风口挣快钱,根本无心搞科研。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将国外淘汰了许久的FAB生产线千里迢迢运来国内,打着国内省内首家集成电路制造商的旗号骗取各种政府支持,结果东西做出来“不中看也不中用”,白白浪费国家财政资金。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僵化的体制造成我国科研人才选拔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研资金使用机制等严重落后于形势发展。将一些本来是为国家从事重点科研攻关的单位过度市场化,纯洁的“象牙塔”沦落为一个“半官半商”的营利组织。比如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本来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的重大科研任务而设立的,但是逐步演变,现在演变为需要自负盈亏到处弄经费抢项目的“营利机构”,甚至沦为和地方大学直接竞争地方科研项目。作为一个体制“怪胎”,我国科研机构很多采用事业单位体制。这一体制很难形成像国外科技企业一样的激励机制,因此,科研业绩突出的人很难脱颖而出,只能默默终老、碌碌无为。
从外部来看,我国硬科技创新的环境越来越不容乐观。在硬科技产业链上,国外已经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中国想当“破局者”难上加难。此次华为、中兴禁售事件让大家看到中国在CPU领域的式微,但是实际上在更基础的半导体应用、基础的电源芯片、开关芯片、功放芯片等等,中国都跳不开TI、ADI、Qorvo等国外巨头,从高端到低端,整个产业链都已经被外企提前布局,长期的技术积累造成的差别,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令人欣喜的是,第一轮贸易战刚告一段落,就有了国家对龙芯的采购、对国产平台的支持,这说明我们确实感到被人威胁的痛苦,并且迅速采取反应,但是这样的警醒能持续多久,带来多大的改变,目前还难以预测。这一轮中美贸易战,应该留给我们什么?首先不是站在吃瓜群众的角度纯粹凑热闹;其次绝不能蹭热点、喊口号、哗众取宠。对待硬科技,除了政策和钱,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心态,首先接受确实在很多方面落后的现实,不能盲目自大,须知道,过分的“自大”也是一种信心不足的表现。其次,对待硬技术绝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上至决策层下至每一个科研人员,戒骄戒躁、静心凝神,报着认真的态度,抱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态度,一点一点积累,再加上好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支持,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赶超。也许,未来的某天,我们也许会感谢特朗普给我们这样一个反躬自省的机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不足,收拾好心态再出发。
[1]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研究院排名,一线城市包括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成都市、杭州市、重庆市、武汉市、苏州市、西安市、天津市、南京市、郑州市、长沙市、沈阳市、青岛市、宁波市、东莞市、无锡市等19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