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全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两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十分显著,既有效地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又提升了供给体系质量效益,还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一、从直接效果看,“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了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有效缓解了一些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重点行业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市场供需匹配度提高。各地加大对低端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过剩产能重点行业无效供给大量压缩,高耗能产业生产大幅减少。截至2017年10月底,钢铁、煤炭去产能分别完成1.2亿吨和4.4亿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4亿吨“地条钢”产能已经出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较2015年回落5.6个和2.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分别下降3.4%、4.7%和1.9%。2017年9月,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8%,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
图1 工业产能利用率及钢铁、煤炭产量变化
图2 五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速对比
房地产库存降至近年新低,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地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健康、旅游、养老、教育等产业,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两年来,多地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提到50%以上,全国房地产库存持续减少。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2.2%,总体库存总量较2015年底减少1.2亿平方米,创近3年新低。
图3 商品房待售面积及增速变化
减税降费数万亿元,企业负担持续减轻。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全面实施和完善“营改增”政策、扩大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下调用电价格。两年来,政府为企业直接减负2万亿元以上,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下降。2017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6元,较2015年同期降低0.53元。
杠杆率趋于稳定,债务风险有效降低。严控债务增量,优化债务结构,统筹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负债约束更趋强化,总杠杆率上升速度放缓,企业杠杆率趋于下降。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57%,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信贷缺口”降至24.6%,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表明我国潜在债务压力趋于减轻。2017年10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7%,比2015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
图4 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变化
补短板精准发力,薄弱和关键环节建设明显加强。加大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民生建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既创造新的有效需求,又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两年来,重点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一些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1-10月,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0.3个、7.7个、15.2个百分点。
图5 补短板相关领域投资与总投资增速比较
二、从宏观效果看,经济运行中的“四降一升”问题明显改善,经济稳中有进的基础得到巩固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稳定性提高。两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经济阶段性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GDP增速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合理区间。
图6 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单季GDP增速
工业恢复性增长,生产趋于活跃。实体经济加快振兴,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2017年1-10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达6.24%,较2015年提高近0.5个百分点。“成本-利润”增速缺口得到修复。两年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与利润增长由正负背离转向走势一致,特别是今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明显高于成本增速,反映企业扩张动力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7 工业企业成本与利润增速比较
PPI由负转正,“胀缩并存”实现扭转。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保持在2%左右水平小幅波动,工业走出持续结构性通缩阴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自2016年9月转正,长达54个月CPI与PPI正负背离局面宣告结束。
图8 月度CPI、PPI和PPIRM涨幅
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明显回升,收支矛盾缓解和企业效益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企业利润增长从2016年开始由降转升,2017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达到多年难得一见的23.3%。部分困难地区财政收入实现好转,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稳定回升,财政收支矛盾趋于缓解。
图9 月度累计工业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
M1和M2“剪刀差”收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下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提高,市场流动性更趋活化,资金脱实向虚的状况有所改观,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总额达18.2万亿元,高于2015年同期4.7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与狭义货币(M1)余额分别增长9.1%和12.7%,两者增速缺口已由最高15.2个百分点收窄至目前的3.6个百分点。
图10 月度M1、M2同比增速与社会融资规模总量
三、从中观效果看,新动能加快发展,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先进产能快速增加,产业向中高端稳步迈进。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积极做加法,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特征趋势更为明显。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4%、32.9%,较上年分别提高0.6个和1.1个百分点。2017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7.4个和5.3个百分点。
图11 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比较
新动能加快成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商务等生产服务业方兴未艾,多点支撑更加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显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逐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8:40.9:50.2调整为2017年三季度的6.9:40.1:52.9,服务业在GDP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
图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从微观效果看,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企业预期明显好转
新设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国内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加快,企业设立便利度明显提高,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2016年和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6.7%,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和12.5%。
图13 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和新设企业数量变化
微观主体扩张意愿增强,市场信心有所提升。企业普遍感受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对经济发展的前景的乐观情绪上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6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1个月保持在53%以上的高景气区间。
图14 月度PMI和非制造业PMI走势
回望这两年,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和潜力,推动了经济再平衡,增强了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其实质效果大大超出预期,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