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6.9%,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迈上80万亿元台阶。全年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趋优,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显现,不仅实现了GDP增速七年来首次回升,也实现了软着陆后的平稳健康运行,还标志着经济已迈向新的增长平台。
首先,这是一个超出预期的6.9%
经济增长在预期改善中好于预期,全年6.9%的增长率几乎超出政府、市场、企业和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普遍预期。一是超出政府预期,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比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预期目标高出0.4个百分点的好成绩,向决胜全面小康目标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二是超出国际国内机构预期,2017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预测全年GDP增长6.5%左右,年中国内大多数研究机构普遍调高了全年经济预测值,但均没有料到如此靓丽的成绩单。三是超出企业预期,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普遍感觉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宏观面和微观面走势更趋一致,企业信心得到明显提振,中国经济持续“寒冬论”发生逆转。
其次,这是一个协调发展的6.9%
经济在分化中逐步优化,同步复苏、区域联动、共同发力、互动协调成为全年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一是全球经济协同性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区间波动,全球金融市场小步稳走,世界投资贸易活动逐步回暖,各国通胀水平总体温和,就业形势更加乐观,发达经济体普遍创近年经济增长高点,新兴经济体或是走出衰退泥潭、或是更加景气,全球从“双速增长”走向“同步复苏”趋势愈发明显。二是新旧动能的联动性增强。传统动能在改造提升中加速转型升级,新动能在创新发展中加速崛起,经济“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并进,共同推动经济稳中趋优。三是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工业走出结构性通缩阴影,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6%,温和通胀与中高速增长相匹配,彰显经济波动和价格波动的主动适应性正在提高。四是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增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调查失业率处于5%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表明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再次,这是一个动态均衡的6.9%
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产业、需求、市场在保持动态平衡砥砺前行。一是工业和服务业均衡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和8.0%,分别较上年加快0.6个和0.2个百分点,增速差距趋于收敛。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7.0%,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方兴未艾,互联网+新经济延续高景气。二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推动经济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势头不改,出口实现强劲回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增长7.2%、10.2%和10.8%,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1个、2.2个、0.6个百分点。三是市场运行动态均衡。五大市场在经历近两年一定程度波动后回归理性,保持总体平稳态势。车市产销平稳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相匹配;楼市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支撑有力,小幅回调中开启良性发展模式;股市结构性“慢牛”初现,全年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上涨6.6%和7.8%,有色、电子、生物医药等板块表现较好;债市波澜不惊,保持螺旋上升态势;人民币汇率稳定,双向浮动基础更加牢固。
然后,这是一个优化提升的6.9%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齐头并进,呈现宏观稳、中观进、微观好的全新气象。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共同显效。“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得力得当,产业、区域、投资、价格等政策协调配合到位,经济大盘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合理区间。二是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市场供需匹配度提高;房地产库存降至近年新低;减税降费万亿元,企业负担总体减轻;杠杆率趋于稳定,债务风险有效降低;“补短板”精准发力,薄弱和关键环节建设明显加强。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8%,新产业新产品等先进产能和优质供给快速增加,产业向中高端稳步迈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8.8%,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区域经济不断优化。“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有效释放了增长潜力。一二线城市集体翻越高收入之“墙”,三四线城市基本达到中等收入阶段,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冲刺阶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经济增速差距收窄,东部地区保持中高速增长,东北、西北等困难地区向合理区间靠拢,领跑地区质量效益继续改善,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对总体经济形成更为稳定的支撑。四是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效率效益大幅改善。“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加快,新设市场主体继续蓬勃发展,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经济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达到多年难得一见的21.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较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企业扩张意愿和信心增强,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乐观情绪上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7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2个月保持在53%以上的高景气区间。
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虽然我国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部分领域还存在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但大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保障良好基本面的稳定性,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稳中向好的走势仍将延续,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将愈加明显。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将通过质量变革、效率改革、动力变革,整个经济系统依然会乘势而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作为《两个不一样6.9%》姊妹篇,对2017年经济形势进行了总结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