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要全面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发达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这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提高效率是关键、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引导消费模式是基础。
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重塑能源的关键。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能源消费总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然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势头短时期内仍难以转变,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将有增无减。虽然近年来经济形势下滑以及工业化进程逐步迈入中后期导致工业增长缓慢,对能源需求的增速放缓,但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工业能源消费达到顶峰后,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门将快速增长,未来尽管我国工业部门部分高耗能产品产量趋于峰值,其能源需求的增速不会像前十年那样快速强劲,但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门的能源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一消三涨”,最终使能源需求的增量同以往相比,不会有大的改变。从发展阶段来看,未来城镇化进程还将不断加快,对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依然较大,尤其是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西部部分落后地区仍处于家园建设的初级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局部地区还需加快发展。特别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经济发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沿线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沿线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在内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必将迎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对能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若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GDP总量将超过44万亿美元(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约3.2万美元,届时如果按照OECD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2011年OECD国家人均能耗6.2吨标煤),我国能源需求将接近90亿吨标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能耗水平(2011年日本人均能耗5.6吨标煤),也要接近80亿吨标煤,这一需求无疑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在当前可再生能源难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其所著的《5倍级——缩减资源消耗,转型绿色经济》一书中提出,利用当今世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将资源生产率提高五倍,在提高全球人类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类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能源利用的大规模浪费,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通过提高能效能够显著减少对能源的需求。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落基山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电力折标系数按照0.1229kgce/kWh计算)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若届时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且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则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可从当前的千万吨级下降到百万吨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可实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重塑能源的关键。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尽管我国节能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但总体来说,全社会仍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相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仅钢铁、水泥、石化和化工、有色、电力及通用领域既有产能技术可行的节能潜力就4亿吨标煤以上,而全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高达6亿多吨标煤。此外,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节能技术仍在不断创新,未来在信息、通讯、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支撑下,工业生产将从局部、单点工艺节能优化向全流程、系统性优化转变;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能源生产、储存、输送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最终给出最优利用模式;通过在工厂中预制模块完成90%的建设,进而现场安装组建的预制建筑技术可有效实现建筑施工的节能减碳;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可对既有建筑实施深度节能改造;交通运输用能方式将逐步向清洁、多元、电气化转变;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将极大优化交通运输效率,可以说,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节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有望不断加速,从而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未来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针对性的节能措施,把节能作为继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化石能源以外的第五大“能源”来开发,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挖掘节能潜力来减缓未来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化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重塑能源的根本。2050年,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加改变,煤炭消费仍占到60%以上,即使通过提高能效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煤炭消费量也将超过30亿吨标煤,这比2014年高出近20%,低质、高碳能源消费仍在持续增加,常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源将有增无减,仅靠末端治理,很难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规模下降。因此,未来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低碳的天然气,以及低碳、无碳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这是重塑能源的根本。
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发展,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持续快速增长,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还很低。2000-2014年,天然气消费量由245亿立方米增长到1816亿立方米,增长了6.4倍;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kW增长到1988万kW,增长了8.5倍;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kW增长到3亿kW,增长了2.8倍;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由32.9万kW增长到9581万kW,增长了290余倍;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更是从无到有增长到2652万kW。但从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来看,2014年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总量仅占16.9%。
相比于近4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当前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还较小,未来还应加快发展,从资源上看,清洁低碳能源储量及来源非常丰富,发展极具潜力。首先,在天然气方面,虽然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但非常规天然气储量可观,据世界能源研究所(WRI)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页岩气储量高达30万亿立方米以上,居世界第一。此外,正在不断加强的国际能源合作也将为拓展海外气源提供有利因素,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其中2014年哈萨克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1.5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17.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1.1万亿立方米。其次,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亿千瓦;70m高度陆上风能源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5.7亿kW,近海100m高度内,水深在5~25m范围内的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1.9亿kW,水深25~30m范围内的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3.2亿kW;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超过2200小时,平均每年辐射到国土面积上的太阳能能量相当于1.7万亿吨标煤;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各类生物质资源超过3亿吨标煤;全国主要盆地地热资源折合标煤达8530亿吨,年可利用量6.4亿吨标煤。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为加快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化发展提供了保障,若2050年能够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的目标,那么将清洁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60%左右是有完全有条件的。未来完全可以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基础上,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是推动重塑能源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造成大量的能源间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严重的周期性浪费。首先,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自加入WTO以来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重,“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测算,每年直接、间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的路子,这种“重速度、轻质量、只顾眼前”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财富积累缓慢,还造成周期性能源浪费。在工业领域,仅“十一五”期间,我国就关停小火电7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超过1.1亿吨;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683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4亿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1030万吨,虽然这是为推动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而不得不采取的“阵痛”措施,但大量产能的淘汰使得资本沉陷,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及资源浪费。在交通领域,道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各施工部门组织协调不当等原因,路面铺设与地下管线工程施工交叉,为铺设各类管线而将刚刚铺设完成的路面反复开挖的现象比比皆是,“拉链”马路随处可见;此外,近年来桥梁坍塌事故屡屡发生,众多正直“当年”的桥梁轰然塌陷,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交通不便,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在建筑领域,我国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但由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缺乏科学规划等原因导致“短命建筑”层出不穷,目前大量能源浪费在“一建”、“一爆”之中。未来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这是重塑能源的前提条件,否则能源需求将是填不满的漏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期,一方面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具备经济转型的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出口市场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未来应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品牌经济、创意经济,大力调整出口结构,从根本上扭转“能源消费留给自己、污染留给自己,世界消费我买单”的发展模式,真正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时,在未来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在建筑物的设计上强调弹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长期利用的用途变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加强监督和审查,强化耐久材料使用,杜绝“大拆大建”,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努力减少和避免周期性能源浪费。
第四,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是重塑能源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逐美国式的以超前消费、追逐奢侈为特征的消费文化带来的大排量汽车、大住宅等“浪费式消费”模式,这无疑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为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高消费心理,很多消费品自设计至生产均渗透着大量奢侈气息,如一盒简单的月饼,其外盒装潢设计奢华,高档木材、皮革、金属、丝绸、水晶等过度用料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耗材过多,远远超出产品包装的基本需要,不仅产生大量无用的固体废物垃圾,而且这些奢华的包装在制造过程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人口占到全球的近20%,但耕地面积、淡水资源仅占7%和6%。相比于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多数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仅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7%、5%和9%。若未来“浪费式”的消费、生产理念成为主流,必然给资源供应带来更大压力。因此,必须对居民的消费模式及消费品的生产模式加以引导,推动绿色、低碳消费,这是重塑能源的基础。
未来一方面应未雨绸缪,建立长效节能环保公众宣传机制,强化公众节能意识转变,利用能效标准、标识、认证等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带有绿色标识产品,引导居民消费升级换代,促使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减缓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消费品生产链中大型采购企业为纽带,依托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资金优势、信誉优势,带动上游供货企业共同参与节能,整合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节能资源,从而推动消费品完成绿色设计、绿色工艺规划、绿色材料选择、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系统化节能及绿色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