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宏报告 > 区域经济

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下熠熠生辉,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

人们在利用和治理黄河的漫长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根源所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依其悠久绵长的历史,滋养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孕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悠久绵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先民们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们逐水而居,繁衍生息,伴随着黄河流域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建立,黄河流域文化兴旺发展。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流域内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从距今180万年前的陕西芮城西侯度人再到后来的陕西蓝田人、大荔人、内蒙河套人,山西丁村人等,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史前文明。人类有意识保存使用火种,天文历法的观测,宫殿式建筑、城市、社会雏形,瓷器、冶炼技术、文字的发明等代表文明的因子无不在黄河流域首先出现。至公元前21世纪,中华第一古国—夏诞生在黄河流域(河南偃师二里头)并代代相传至今,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繁衍兴盛的“摇篮”。从夏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整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期间孕育形成的中华文化,把炎黄子孙的文化感情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及其炎黄子孙的文化基础,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黄河流域地域文化丰富多样,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黄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文化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是一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传播民族力量的大动脉,流淌的黄河水赋予黄河“活态”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流动的金名片。黄河经历多个朝代,横贯东西九个省区,逐步形成了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中原文化和下游的海岱文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统一,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和共兴,创造出丰富多彩又一脉相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行为规范。黄河流域遗存下来的遗址遗迹和延续至今的景观风貌相映成趣,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技艺超群,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融合、开放包容的精神。黄河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关键区域,对我国历史乃至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黄河流域凝聚中华文化精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黄河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变迁,绘就了绚烂缤纷的中华文明历史图卷,是展示中华文明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明中断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四大发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四大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源于西汉的陆上丝绸之路和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亦发祥于黄河流域,并将黄河文化传播到世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汉唐为主要代表的黄河文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黄河文明既源远流长,又举世闻名,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瑰丽的篇章,是新时代下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四)黄河流域文化包容兼蓄,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

黄河文化绵亘近万里,延续几千年,包容兼蓄,绚丽多彩,积淀了以自强不息、民族融合、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新时代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压力大,黄河文化传承利用质量不高

黄河横跨九省区,文化遗产遗址众多,如何在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优秀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仍然存在黄河遗产保护压力大和黄河文化利用质量不高的问题。沿黄省市和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文化旅游发展缺乏协调衔接,不利于形成合力。

(一)黄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压力大

黄河时空跨度大,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均在黄河流域建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不同时期和形态的文化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保护要求较一般文化遗产遗址更加复杂。黄河作为展示中华文明流动的金名片,流域内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尤为重要,但是由于黄河横贯九省区,流域内遗产遗址保护的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面临生存发展挑战。

(二)黄河文化传承利用质量不高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仍待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文化遗产展示水平不高,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单一,闲置情况突出,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有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难以实现有效传承,与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仍有差距。

(三)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程度不高

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但整体上看,黄河流域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程度和综合开发水平不高,旅游开发模式仍以沿黄城市的水面游览以及古都古城古镇、博物馆、纪念馆等游览参观为主,缺乏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游乐设施,黄河文旅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品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

三、彰显黄河多彩文化,建设魅力黄河

要按照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强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业等融合发展,延续黄河文化千年神韵,将黄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使之成为新时代展示中华文明、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金名片。

(一)保护好黄河优秀文化

保护好黄河文化是传承好黄河文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体现黄河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要求,考虑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现状和重要性,组织沿黄九省区开展黄河文化遗产遗址的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工作。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黄河流域的各类遗产和遗址,既包括有形的遗产和遗址,也包括非物质的遗产。通过这些遗产和遗址,可以充分地了解黄河流域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的相关文化,以及周边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化发展脉络。针对这些能够展示黄河文化的遗产遗址,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保护好,要让这些遗产遗址能够世世代代留存下去,让后世能够看得见这些遗产遗址。要树立整体保护、综合管理、示范引领的理念,不断提高黄河沿线文化遗产遗址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传承活力,将黄河建成荟萃中国文化精华的“母亲河”。

(二)传承好黄河优秀文化

传承好黄河文化则是保护好黄河文化的重要举措,要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历史与现代融合、整体与局部结合、游览与体验结合、虚拟现实与实景实物结合、遗存实物与文化艺术结合、对内与对外结合等要求,建立黄河文化立体化、全方位、体系化、个性化的综合展示体系,提供高质量的黄河文化产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运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对照古今,融汇中外,科学把握黄河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时代下传承黄河文化的新模式,将黄河建成新时代下坚定文化自信的“母亲河”。

(三)利用好黄河优秀文化

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打造文化强国为目标,深入挖掘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全面提升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多渠道、多方式、系统性弘扬好利用好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黄河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深入挖掘黄河在数千年历史中逐步凝练、升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活黄河历史和当代故事,深化全社会对黄河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大力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推进“黄河文化+”和“互联网+”联动发展,利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将黄河建设成俯仰古今、横跨东西、联动南北的多彩“母亲河”。

(四)发展好黄河优秀文化

围绕满足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为目标,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发展好黄河文化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黄河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强化黄河文旅发展顶层设计,规范沿黄九省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统一旅游资源监管平台,推进旅游资源挖掘能力和体系建设,打造统一的“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加快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古今汇合、类别融合、跨区域整合,促进黄河文化旅游竞争力整体提升,发挥黄河文化产业对黄河流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强化共同品牌构建、共同标识运用、共同理念培育,讲好黄河故事,将黄河建设成新时代下凝心聚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