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线教育”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在线教育又称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推动现代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四个月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文件,明确提出“适时适当放宽教育等行业互联网准入条件,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新兴业态领域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政府支持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的态度和决心。
一、互联网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手
发展互联网教育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传统教育面临的区域性专业型师资力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互联网教育借助互联网设备传播知识的几何效应,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每个在设备终端前的学生同时分享最优质的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并帮助社会成员实现终身教育,从而为涌现更多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手,也是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产物。
二、引领互联网教育发展应实现两个“更多”目标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竞争相当激烈。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2014年我国平均每天诞生2.6家在线教育企业,到年底被迫转变方向或倒闭破产的在线教育企业超过企业总数的10%。2015年互联网教育企业接近2500家,从事在线教育人员约10万人,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近亿人次。近两年,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集聚了不少优质互联网教育企业。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区域专门建立了互联网教育大厦,引进了多个互联网教育企业和创业项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设立慕课体系,并积极孵化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相关的互联网教育项目。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互联网教育,不仅要有最先进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率先实现两个“更多”目标,一是让更多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提供更多便利。
三、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关键是在虚拟和现实中把握分寸
互联网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特性。积极方面是互联网的知识拓展功能,海量的知识包可任由使用者自主选择和组合,实现多人异地共享。消极方面是互联网具有精神控制功能,长时间人机对话容易产生对虚拟场景的依赖性,失去对传统教育的兴趣。传统教育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形成师生、学友互动交流的人文环境,老师除了教授知识,还教如何为人做事。互联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营造的是一种人机环境,互联网上的标准课件或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老师的部分工作,但不能完全替代老师,特别是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倾注更是难以用机器和程序替代。所以,发展互联网教育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教育,而是应在虚拟和现实、线上和线下中把握好分寸,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构建全新教学模式,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但绝不可以用互联网控制教育行为甚至颠覆传统教育。
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使用者共同买单
当前互联网教育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赢利问题。教育归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特征,赢利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互联网教育脱离不了教育的本质,即让受教育者学习生产生活技能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前者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后者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如果互联网教育产品针对的是基本功能,大多数用户会热衷于试用但不愿买单,需要政府购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化。政府买单会极大地促进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若用户可以免费从网上获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我国就有望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免费获得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当然,如果互联网教育提供的是有针对性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那么就需要用户自己买单。总之,在“双创”时代,互联网教育不应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我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