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国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已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供给侧建设要改变长期以来以运输需求规模决定运输供给的发展思路。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包括运价市场化、破壁垒引民资、简政放权、加大新技术研发政府投入。
一、新常态下我国步入交通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阶段性调整、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客货运输量长期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超过8%,旅客周转量增速还要稍高。但是,较长时期内受制于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的制约,实际上统计的运输量与潜在运输需求存在差距,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影响。经过30多年的持续交通建设,交通供小于求的状况有明显改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作出了“十一五”末我国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紧张状况总体缓解的研判。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继续大规模建设,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里通车里程双双超过12万公里,高速铁路接近2万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数以及港口深水泊位数均位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适度超前,并由长期的供小于求逐步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阶段,交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目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交通运输量发展态势也发生变化。2014年客运量和货运量增速明显回落,2015年客运量下降4.4个百分点、货运量微增0.2个百分点。在运输总规模增速发生变化的同时,运输需求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高速交通需求旺盛。在整体运输量增速迅速下降的背景下,民航和铁路运输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铁路客运量中动车组列车所占比重连年攀升,2013年占25%,2014年超过1/3,2015年达到45.8%。
快件运输增长迅猛。2015年,全社会货运量几乎零增长,铁路货运量持续下降。与2013年最高值相比,煤炭运输量下降了3亿多吨。但是2015年快递业务量增长48%,铁路散货、集装箱等物资的运输量增长率超过20%。
多式联运高速增长。2016年1-8月,10个主要集装箱港口铁水联运量增长27.4%。此外,铁路白货物资的运输一般必须多种运输方式协力才能完成,铁路白货物资的增长反映了多式联运的需求。
运输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转型发展、生活方式升级的原因。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钢铁、煤炭等很多行业都逐步达到峰值规模,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产业等必将改变货运需求结构。我国人均GDP达到5万元,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高端化需求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出生群体的生活消费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这些都推动了过去高端化的出行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行为。这些因素决定当前运输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不是一个短期的、临时的波动,而是未来交通供给侧建设需要重视的长期趋势。
二、我国中长期交通运输供给侧的要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能力较为充足的交通运输网络,因此在制定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时,不再单纯以满足运输需求为目标。分析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家或地区面向2030年的交通发展战略,它们一般强调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提高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把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作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重心之一。此外,发达国家强调减少交通的负外部性,尤其重视交通安全与交通环保。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足决定了过去制定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满足运输需求为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交通运输供需平衡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决定了未来运输需求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长期高速增长态势。面向2030年的交通运输供给侧的发展要求改变长期以来以运输需求决定运输供给的发展思路,既要适应运输需求规模和层次的变化,更要重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发挥交通运输供给导向和引领作用,为经济活力、社会和谐和资源环境可持续作出贡献。
基于基本适应,未来将更好地发挥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交通运输发展由支撑经济发展向引领经济发展转变。适度超前建设交通运输通道,发挥交通运输对国家和地方空间战略规划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基于基本适应,未来要求更加重视运输组织效率的提升来实现更快、更经济。交通运输发展重心要逐步由重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向重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转变。
基于基本适应,未来要求更加重视交通公平问题。由重视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向兼顾效益与公平转变,推进基本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
基于基本适应,未来要求更加重视交通绿色发展。交通发展模式由资源利用的粗放向资源利用的集约转变,主要途径是提高技术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贡献率,以更少的资源占用和环境影响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
三、交通运输供给侧建设的主要任务
基于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未来交通运输供给侧建设的基本发展思路是:积极适应交通运输需求的新趋势新变化,以更快、更经济和融合发展为导向,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交通网络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交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着力构建网络完善、衔接顺畅、服务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增强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交通更快更便捷
1、利用路网完善期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高速交通方式。未来我国应该继续加快高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大力发展民航运输,提高快递服务水平,到203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客运铁路网、民航运输网,满足快速、便捷的运输需求。从长期考虑,还应积极关注既有高速交通方式的新发展和新高速交通工具的进展,加大高速交通的技术研发,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现代化”打好基础。
2、积极发展一体化的交通,减少运输各环节的衔接时间。运输系统的效率既取决于交通工具的运输时间,也受运输各个环节的衔接时间影响。我国城市市内交通与干线交通、不同干线之间的衔接不畅,居民出行换乘效率不高,“前后一公里”配套设施和服务滞后。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也要提高运输服务的一体化水平。推进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客运服务各环节有机衔接,推进客票一体联程。
(二)积极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实现运输更经济
1、建设无缝化衔接的货运枢纽,共享信息资源。依托主要物流节点和枢纽场站,建设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集装箱和半挂车多式联运中转站,提高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铁路、航运、航空等国有大型运输与物流企业平台,对接社会化平台,构建电子赋码制度,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加快推广“一单制”,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提升多式联运效率。
2、健全联运机制鼓励企业转型,推进多式联运。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发展联程联运、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完善便捷、兼容的货物一体换装系统,健全企业间联运机制,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开展铁水、公水、公铁等联运,提高中转效率。
(三)推动交通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功能
依托移动互联等现代科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推动“互联网+交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景观开发紧密结合,推动基础设施与商业办公、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城市交通场站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融合,建设城市交通综合体。完善港口设施,鼓励发展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和近海湖区游艇,推进邮轮游艇产业化和规范化发展。依托旅游区、休闲度假区等区域,建设汽车营地,促进房车产业发展。完善通航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旅游观光、应急救援以及公务机等通航服务服务水平。
(四)以人为本,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
继续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行业外交通安全预防、监管和事故独立处理等能力建设,提升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水平,以枢纽场站、城乡结合部交通线路、铁路线路安全区等薄弱环节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高效统一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制。构建国家和地方交通应急保障机制,注重与全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衔接和配合,制定交通应急能力规划,对交通应急力量分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部门分工协作等进行科学规划。建立跨区域、跨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响应和处理机制,提高跨区域的应急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能力。加快推进航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制定航空紧急救援发展战略,加强直升机起降点等航空应急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
(五)发展绿色交通、集约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实施较高的排放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输工具,引导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各类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以推动公交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促进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加强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加速运输工具周转,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节约集约利用线位、岸线等资源,优化空域资源配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四、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的取向应是是市场化。市场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还远远不够。坚持市场化取向,需要进一步放松政府管制,简政放权,取消或下放项目审批,推动政府职能由审批向市场监管和提供良好服务转变。坚持市场化取向,要以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以标准和规范破除清算、接轨、联运等技术壁垒,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等方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坚持市场化取向,要以铁路运价改革为切入点,推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通过价格机制促进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进而推动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市场化取向,要接受、鼓励、规范市场创新行为,为新型运输组织模式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二) 完善交通运输宏观管理,提高政府交通治理水平
政府要着重解决交通运输的外部性问题和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以宏观政策为主要手段,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交通运输资源向优先发展领域和地区配置,保障政府对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运输的财政精准投入。强化政策对交通运输发展外部性的作用,通过完善法规、标准等相关政策,减少交通运输事故,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大国家财政对无人驾驶等新交通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基础性研发投入,建立鼓励企业新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的政策鼓励制度。提高交通治理水平,面对市场创新行为,及时建立或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