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宏报告 > 运输经济

“十三五”是我国交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内容提要十三五”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将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未来交通运输要由总体适应向引领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发展向与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积极拓展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客货运输量长期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超过8%,旅客周转量增速更高。与高速增长的运输需求相比,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非常明显。经过长期建设,“十一五”末,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状况总体实现缓解

“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里通车里程双双超过12万公里,高速铁路接近2万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港口深水泊位等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从需求侧看,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以来,交通运输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2014年客运量和货运量增速明显回落,2015年客运量下降4.4个百分点、货运量仅增长0.2个百分点。客货运输出现高速交通需求旺盛、大宗物资运输平稳、快件运输增长迅猛等结构性变化。在供给、需求两侧的变化我国交通运输由长期的供给短缺逐步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阶段。十二五”末,我国交通运输总体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二、“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从国际市场看,“十三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围绕市场、科技、资源、文化、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引发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产业形态变化,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空间。国际区域合作格局深度调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利益进一步融合对交通互联互通和建设合作的要求更为迫切,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地区合作中,要求形成交通、资源、金融等多位一体的合作方式。世界能源版图深刻变化,我国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需要增强国际能源运输通道安全保障能力。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交通运输应对国际风险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难度加大。

(二)从国内经济社会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强“四大板块”统筹协调,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全面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经济中高速增长、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将进入传统动力弱化而新动力生成的调整期,国家更加注重发挥结构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交通供给结构不合理、短板现象较为突出,综合质量效益不高,不能很好适应运输需求在结构、质量方面的变化,急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交通发展中的矛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节能减排约束强化,加之资源供应渠道多元化,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将趋于稳定。网购规模的倍增式发展,与之配套的小批量、多频次、分散式快递、零担等物流需求将快速增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镇化、机动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对客货运输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客票系统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普及推广,既改变着人们的出行需求,也对交通运输供给结构转型升级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交通运输领域也应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通过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综合交通枢纽、专业货运机场和通用航空、城市停车场、互联网+便捷交通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2.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要求交通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十三五”时期是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按照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发展部署,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将着力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对主要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的引导,着力提升并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功能与布局,特别是完善长江黄金水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通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提高客货运输服务。“十三五”交通建设要为脱贫攻坚工程提供有力交通支撑,尤其要扩大西部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等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深度,补齐通道中的“短板”,消除瓶颈,更加注重贫苦地区运输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交通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要求奠定交通保障基础。

3.全方位开发开放需要交通运输先行突破。“十三五”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形式的高层次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将更加频繁,要求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配套港口、口岸等基础设施和过境服务系统,建设通达全球、高效安全的国际运输大通道,推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带动国际跨境、过境旅客往来规模与频次的提升、资源的国际化配置和产业的全球化布局,要求我国运输企业更加注重“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客货运输服务系统建设。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合作的深入,迫切要求我国有实力的交通设计、施工、技术装备和管理运营企业“走出去”,与生产制造和商贸企业一起协调配合,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打造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跨国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交通集约低碳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严峻,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客货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规模和日渐高端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之间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交通绿色发展任务依然艰巨。要求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运输结构,实现集约化发展。客货运服务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大力应用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改善运输组织,重视多式联运、货运物流平台、共同配送等高效货运组织方式的推广普及。大城市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鼓励非机动化出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5.全面应对安全和突发事件要求交通运输增强抗风险能力。随着我国交通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运输活动强度和频率的加剧,传统的交通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要求在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管理机制、安全应急防控技术、交通安全意识的培育等方面不断强化,降低各种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且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安全突发事件呈现潜在发生态势,各类交通设施和运载工具易成为安全风险的薄弱环节,要求加强防范措施,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非传统安全对交通运输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交流更加密切,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加快推进,我国在海外形成的实际利益存在、国民人身财产安全和相应的物流保障支撑系统安全需要更加强有力的保护,交通安全应急保障的复杂程度、风险程度和保障难度均不断加大。

三、“十三五”是我国进入交通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交通运输发展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将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未来交通运输要改变历史长期以来以运输需求规模决定运输供给的发展思路,由总体适应向引领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发展向与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积极拓展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国应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促进交通运输现代化迈进一是优化网络布局和结构,建设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大力发展高铁、民航等高速交通,补齐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交通短板,推进人民出行更快便捷。二是积极发展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建设无缝化衔接的综合枢纽,发展客运联程联运、货运多式联运,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实现运输更经济更高效。三是拓展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推动交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交通运输新消费,大力发展高铁经济枢纽经济,培育提升交通运输新动能。四是要以人为本,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五是要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优先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推进交通发展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