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宏报告 > 综合报告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出版发行

       近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以下简称“实践篇”)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行。实践篇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线,聚焦“区域实践”主题,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担任主编,该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担任副主编,该所黄征学、卢伟、刘保奎、李爱民等多位专家参与编著。

 

        实践篇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以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省份、城市、园区和企业,总结提炼各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为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践篇共包括七章:第一章总论从区域实践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催生培育的区域条件,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第二、三、四章分别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地区,即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梳理了北京、河北、上海、杭州、合肥、丽水、深圳、佛山等省市,天津滨海新区、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广州黄埔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典型园区平台,以及代表性企业,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人才等科创要素、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等方面采取的亮点做法及成功经验。第五、六、七章分别聚焦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梳理总结了广西、陕西、新疆、吉林等省区,长沙、信阳、重庆、成都、沈阳等城市,以及湖北武汉长江新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等代表性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亮点做法及经验成效,为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数字技术、红色文化、绿色资源等不同方式赋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借鉴。

        实践篇认为,要客观认识催生新质生产力对区域条件的要求,即承载区域要在技术层面能够孕育形成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在产业层面要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在制度层面要能够大胆改革创新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无法“一刀切”“齐步走”。

实践篇强调,要坚持全国区域发展“一盘棋”,有效统筹好三个方面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等不得”与“急不得”的关系。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等不得”的关键领域,要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提升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其他地区要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发展“急不得”的客观规律,有序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二是处理好“先行”与“后发”的关系。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来看,以三大动力源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经形成了先发优势,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承担起引擎功能,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在资源承载力、要素成本等方面仍然具有优势,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三是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不同地区的特性问题。各地都要思考用好新技术、构建人才队伍、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要素活力等共性问题。同时,不同地区因为其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等条件差异,要思考好将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问题。

        实践篇强调,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要着力增强优势地区引领功能,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合作,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深入挖掘不同地区人才红利,鼓励地方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