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以下简称“政策篇”)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政策篇”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研究员担任主编,该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盛思鑫和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担任副主编,汇集了院内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
基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形成规律的理解,“政策篇”结合现有政府政策调控主要手段和方式的演进创新,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梳理了当前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现状、问题与挑战,从科技、人才、金融、数据、产业、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十个方面,提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建议和改革举措,以期推动形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并对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有所裨益。
“政策篇”共有十一章内容:第一章为“政策篇”总报告,从总体上介绍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政策现状、问题与优化建议,第二至十一章为“政策篇”专题报告,分别阐述当前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数据要素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绿色发展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情况和成效问题,分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各领域政策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完善该领域政策的对策建议。
“政策篇”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生产要素日益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极大地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金融是新质生产力成果顺畅转化的助推器;数据要素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范式变迁的新生力量,还是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石,正在成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金融和数据要素政策,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使得微观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政策篇”指出,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随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持续涌现,亟需完善产业政策和治理体系,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加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政策篇”指出,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
“政策篇”强调,通过“微观+中观+宏观”的共同努力,持续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推动“政策给力+改革发力”,新质生产力定能够加快发展、蓬勃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