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宏报告 > 综合报告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篇》出版发行

        近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篇》(以下简称“理论篇”)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担任该书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研究员徐建伟、副研究员李子文担任副主编。

 

        理论篇共分七章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理论阐释和解读:第一章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理论特征及其时代价值;第二章论述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支撑,分析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路径,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任务;第三章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分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机制、问题和路径;第四章研究从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提高产业协作能力、优化产业支撑体系、科学合理布局等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新”而生的基础条件和主要任务;第五章分析未来产业的技术特性,围绕构建创新发展良好生态,凝练下好培育新质生产力“先手棋”的着力点;第六章研究科技领军企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作用,多措并举让企业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市场开发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和贡献;第七章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同演进的内在逻辑,对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提出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的生产力因素和生产力因素的新变化正在快速积累,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动力来源、发展生态乃至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理论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出来的生产力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体系。

        理论篇指出,新质生产力是覆盖涵盖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五个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要素配置关系和产业结构形态共同构成生产力系统中的“结构”部分,衡量指标和目标导向共同构成生产力系统中的“功能”部分;要素基础层主要解决“用什么来生产”的问题,配置关系层主要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载体形态层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指向标志层主要解决生产效率和效能的评判问题,目标质态层主要解决发展的目的和导向问题。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篇强调,其核心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建立发展动能新、配置效能强、产业质效优的高阶供给体系。在动能支撑上,要聚焦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实现路径上,聚焦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和要素配置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在转化载体上,聚焦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嫁接应用新技术、提高发展质效水平、拓展增长新空间,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在生产关系调整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聚焦发展“痛点”“堵点”,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