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曾任院长
1967年1月出生,重庆市人。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重庆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5月在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1年毕业后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 2003年担任副所长, 2007年任所长。 2018-2023年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等。
1967年1月出生,重庆市人。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重庆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5月在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1年毕业后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 2003年担任副所长, 2007年任所长。 2018-2023年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等。
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创新战略与政策。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合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
2、我国重大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
3、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10—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
4、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合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
5、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独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1、扎实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求是》,2018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18年。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论:内涵和逻辑体系,《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日报》,2016年。
5、支撑7%的产业发展新动力,《光明日报》,2015年。
6、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全球化》,2015年。
7、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创新潜力,《经济日报》,2014年。
8、进一步理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路,《全球化》,2014年。
9、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
10、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科技日报》,2013年11月。
11、“十二五”时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
1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
1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其政策调整,《中国软科学》,2008年。
14、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
15、“十一五”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思路与措施,《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
16、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
17、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新华文摘》,2006年。
18、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新华文摘》,2005年。
19、着力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
20、我国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0年。
(一)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方面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
3、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路与主要任务研究,中财办,2016年。
4、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宣部,2016年。
5、“双创”生态系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2016年。
6、“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
7、“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
8、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
9、“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2013年。
10、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规划司,2013年。
11、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石化产品降税相关问题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2012年。
12、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12年。
13、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历史变迁与趋势研究,国家软科学课题,2012年。
14、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10年。
15、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国务院三峡办,2009年。
16、高技术产业“十一五”规划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08年。
17、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2008年。
18、生物产业统计体系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08年。
19、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2007年。
20、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问题与扶持政策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2006年。
21、“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05年。
22、“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05年。
23、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2004年。
24、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研究,国家发改委宏观院,2003年。
25、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研究,科技部火炬中心,2002年。
26、国家高新区改革与发展研究,科技部火炬中心,2002年。
27、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研究,科技部计划司,2002年。
(二)为地方政府服务方面
1、汉江领域襄阳段生态经济规划,襄阳市政府,2017年。
2、深圳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对策研究,深圳市政府,2016年。
3、洛阳“十三五”产业规划研究,洛阳市政府,2014年。
4、昆山“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昆山市政府,2014年。
5、云南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云南省发改委,2013年。
6、喀什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喀什工信局,2013年。
7、南昌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规划研究,南昌市政府,2012年。
8、滇中产业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云南省发改委,2012年。
9、石家庄市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产业规划研究,2011年。
10、“十二五”邯郸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研究,邯郸市发改局,2011年。
11、“十二五”昆山市经济社会规划研究,昆山市政府,2010年。
12、“十二五”广州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广州市开发区管委会,2010年。
13、南阳市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南阳市发改局,2009年。
1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关村管委会,2009年。
15、广东知识城产业发展研究,广州开发区管委会,2009年。
16、云南生物产业规划研究,云南省发改委,2009年。
17、邢台市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研究,邢台市规划局,2008年。
18、河南生物产业规划研究,河南省发改委,2008年。
19、德州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研究,德州市发改局,2008年。
20、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连云港市发改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