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第五章 破除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迷雾
- 发布日期:2004-01-01
- 来源:学术专著
- 作者:
-
《新发展观宣言》——破除政治经济学ABC的迷雾 刘福垣 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09. 第五章 破除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迷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没有私人占有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生产社会化也不可能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统一体。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所以,我们既然发展市场经济,就不能回避这个基本矛盾,也不要指望过早地消除这个基本矛盾。而是要尊重这个矛盾、利用这个矛盾,而不是人为地干预这个矛盾,扩大这个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 私人占有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按要素分配这个规律、这个原则;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对人的社会保障,我们也必须遵循社会保障这个原则、这个规律。按要素分配和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基本矛盾两个方面,是保持统一性的基本条件。两者缺少一个,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就失去了统一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就不会存在,从而市场经济也不会存在。直接生产过程的按要素分配和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分配,对剩余价值M分割比例的消长,反映这个基本矛盾两个方面转化的程度,一旦生产社会化成为矛盾主要方面,矛盾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社会经济的基本属性就成为市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本书这个部分就是从市场经济基本矛盾,到按要素分配和社会保障,再到市场社会主义的思路逐步展开的。 第一节 全面认识两个矛盾方面的辨证关系 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消费,却被越来越少的人占有,这就是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本质上是两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现,因而才被人们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要素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形态。从第一个为了出售而生产的产品问世起,这个矛盾的萌芽就存在了。这个矛盾的运行机制就是价值规律,它使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数量逐步减少,使生产资料集聚到可以更加社会化使用,更加社会化生产。为创造这个条件,必然使大多数人丧失分散在他们手中的生产资料,成为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使生产资料向越来越少的人手中集聚。当商品化的发展、商品率的提高达到劳动力也普遍商品化之后,这个矛盾就成熟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就没有社会化生产;没有生产社会化,也没有对资本的私人占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是在社会财富向越来越少的人手中集聚过程中进行的,社会财富向越来越少的人手中集中,是在生产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这就是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存在于它们的对立性之中,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这个矛盾,就没有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正视、承认这个矛盾的后果,学会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调控矛盾的对立性,把它控制在统一性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不是简单地、人为地消除对立性的正常表现,即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如果人为消除两极分化,就是人为消除这个基本矛盾,也就是人为消除市场经济。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对立,不在于剩余价值生产,而在于剩余价值的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市场经济原则,使剩余价值落到越来越少的人手中,这是社会资本积累的需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总之,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在一定阶段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两极分化就没有市场经济。 我国目前正处于两极分化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在当前强行抑制这种分化必然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统一性大于对立性阶段,政府没有必要人为缩小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而是对两极分化的后果,即因失业劳动力不能正常再生产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从197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逐步演变,1995年前后,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才产生引人注意的两极分化后果。许多人担忧关注的是两极分化的程度,而没有下功夫解决两极分化的后果。在分化刚刚开始,就企图抑制分化,人为的缩小两极。这反映人们对市场经济基本矛盾、对市场经济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把两极分化看做纯消极的东西。其实,当前两极分化,对生产的社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消极后果,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通过两极分化,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集中,不仅有利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且有利于解决分化的后果、失业等社会问题。高收入的人是少数,由于失业等原因需要接济的贫困人群也是少数。高收人人群的资产税和所得税的一部分,就可以解决贫困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所以政府不应该干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按要素分配,而应该通过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再分配,控制基本矛盾的后果,以维持基本矛盾的统一性,防止按要素分配走向反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目前不是亿万富翁多了,而是少了。当前不是两极分化过大,而是远远不够。以农户为代表的小生产的汪洋大海,还包围着现代生产方式,需要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用几十年的时间分化小生产,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人为地缩小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无疑于同市场化的动力对着干。 第二节 失业是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失业问题,市场经济发展本身也需要有一部分失业者作为产业后备军,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完全实现.是失业产生的主要根源。市场经济的主体生产方式,是以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扩大再生产,必须以市场的扩大为条件,而市场的扩大,不能不受剩余价值分配结果的制约。社会总产品的价值w:c+v+M,C补偿了生产资料耗费,按要素分配的对象是新创造的价值v+M,分配主体是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按要素分配的结果,是劳动者得到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生产者得到了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M。问题就出在这个M上。大多数劳动者不能用它来扩大劳动力的再生产,少数占有者扩大消费只使M的一部分Mx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M的另一部分My产品的价值是否能得到实现,就要看市场是否能够同时同幅度扩大。如果市场在时、空两个方面都没有扩大,或者扩大的幅度不足,My部分的剩余价值,就不能转化或不能完全转化为利润,从而扩大再生产不能完全实现。我们知道市场在空间上的扩大,受到区际、国际分工格局、比较成本、机会成本的制约,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市场在时间上的扩大即消费结构的升级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但在实际上则受到按要素分配结果的制约。按要素分配必然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分配的结果,使市场在时间上的扩大即既定空间内消费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受到抑制。一旦市场在时、空范围都不能扩大,必然造成产品积压,从而企业因亏损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工人,甚至破产,于是就产生失业问题。所以,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必然产生失业,按要素分配必然产生失业,产品剩余和劳动者失业是并存的。这样的结果使劳资双方都受到损失,一部分劳动力价值得不到实现,一部分剩余价值不能转化为利润。 第二,剩余价值生产目的是产生失业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c/v和剩余价值率M/v的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所谓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的过程。如果个别资本排放的劳动力能够被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所吸收,失业人口不会有显著增加,而如果当整个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普遍提高,市场在空间上的扩张相对停滞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将受到更大的限制,资本为了追逐利润,便加速向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转变,用机器代替人、用不变资本代替可变资本。于是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这时,如果外贸市场不能扩大,必然爆发经济危机,也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有机构成普遍的提高,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全社会消费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的水平相适应,从而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社会再分配的比重。而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的生产目的,是私人占有的必然要求,增加工资和税收,必然会遇到资本方的顽强抵抗,增加的幅度和时机,必然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提高的水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同步提高是不可能的,从而,产品剩余和失业俱增,作为周期性规律,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由于内外腐朽势力的勾结,处理不好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社会瓦解,按要素分配走向反面,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在世界近代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但只要生产社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生产资料可以归社会占有的程度,即使爆发革命,经过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重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把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生命周期演化完毕。 总而言之,只要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劳动力市场,只要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政府的社会再分配无论如何完善,也只能缓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不能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失业率,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失业现象。 第三,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特点,也是失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在质的方面,主要是由消费结构升级引起的;在量的方面,主要是由劳动者子女成长到劳动年龄引起的。劳动力这种量的扩大再生产特点,就在于它是简单再生产的直接结果,劳动力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产生了量的扩张。仅仅耗费V的劳动者,个别的看问题,是实现其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集合的看问题,劳动力的数量却随时都在增加。劳动者的子女昨天还是他们赡养的人口,今天就是必须统计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了。劳动力自然再生产的这个特点,在自然经济和共产主义经济中,都不会引起社会矛盾,因为劳动力不是商品。而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普遍商品化,这部分劳动者如果不能顺利进入社会再生产体系之中,必然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如果生产的规模不能同时扩大,或者扩大的规模同新生劳动力规模不匹配,将必然产生和增加失业。这就是说,劳动力的再生产,客观上也需要社会生产不断扩大规模。如果社会生产的规模不能持续扩大,即使规模不缩小,失业也将不断增加。 所以,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产生失业,劳动者阶级在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失业的条件。这是一条规律。我们把它称为市场经济的必然失业律。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再分配措施调整分配结构,那么,等待资本巨头们的命运,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算定了。 第三节 市场经济基本矛盾正在全球化 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不断扩大商品销售的市场范围,于是产生了对外贸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极大地缓和了国内的基本矛盾。充分就业依赖于贸易,这是资本主义几百年的信条。这是市场经济几百年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所在。贸易缓和了国内基本矛盾,也把分配不平衡带到全世界。那么,市场全球化之日,也就是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全球化之时。一旦真正实现了全球市场一体化,全球性的按要素分配,全球性的失业和剩余也是不可避免的了。到那时,如果资本没有本事向宇宙扩张,只好向劳动让步,改变分配失衡的状态。近几年的全球性所谓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恐怖活动升级、欧洲极右翼势力抬头、美国政府帝国主义本性的充分暴露,正是经济规律警告人们,即使现有程度的经济全球化,也必须适当矫正既成的国际利益分配格局,否则全球化不是徒有虚名,就是无穷的灾难,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再次殖民地化。 在上个世纪,对外贸易的潜力还比较大,科技进步的速度还不算快,剩余和失业,通过经济周期和外贸扩张可以得到缓和。而本世纪,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资源禀赋的优势将逐渐缩小,实物贸易量经过几十年快速扩张之后,必然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科学技术却将突飞猛进发展。不但一、二产业中低素质的劳动者会大量失业,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也开始大量失业。少数高素质人口创造的物质财富,就可以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大量失业的劳动者即使能享受到社会保障,也只是获得生存权,想提高劳动力素质,达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从而,这些劳动力对资本来说已经没有生产性,成为社会资本的死负荷。 第四节 市场经济基本矛盾在我国的过早尖锐化 目前,我国政府的力量还十分强大,劳动生产率还不太高,劳动力几乎是无限供给,国内产品和消费市场扩大的潜力非常巨大。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阶段,经济要素的商品化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都没有完成,生产资料向少数人手中集聚的水平还很低。按要素分配的结果还主要表现为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统一性,处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阶段上。从整体上来说,我们还处在苦于按要素分配不发展、不规范的历史时期。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还仅仅是市场经济内部的基本矛盾,还没有上升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我国70%的人口还生产、生活在小农生产方式之中,没有进入市场经济体系。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目前的主要矛盾。在正常的情况下,至少要经过几十年,两元结构的矛盾才能基本解决,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才能上升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我国的市场经济才可能发展成熟。 那么,为什么我国目前内需市场扩大如此困难,内需不足依赖出口的局面难以改变?为什么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如此严重,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矛盾的焦点?这种不该出现的反常局面,这种早熟的病态相,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严重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某些失误,各种矛盾交叉激化的必然产物。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非按要素分配、非经济的外力,催熟了市场经济的这个基本矛盾,使之过早地尖锐化。 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都急于赶超发达国家,很难处理好发展和增长的关系,也把握不好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转换的关节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站错位置,在经营城市的错误理念下,把自己等同于一个企业家,自觉不自觉地行使职能资本的功能,GDP增长高于一切和资本家利润高于一切,对社会关系失衡的作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由于政府严重缺位,市场经济基本矛盾提前进入周期性冲突,不断出现剩余和失业并存的局面。目前我国正是因为一些最基本的战略关系没有处理好,使各个层次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银行的呆坏帐和失业的信贷资本,都已接近GDP的40%,产品积压和消费不足、就业岗位短缺并存,这种严峻的形势自1995年以来至今没有根本性改变。 我国政府职能错位的主要表现是,重增长模式转换,轻生产方式转变;重物质资本积累,轻人力资本投入。近十几年来,各级政府把发展是硬道理变成了增长是硬道理,用增长代替发展,用稳定抑制改革。从政府官员到经济学家,使用频率最高的主体词,第一是GDP,第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第三是进出口等量变指标。就业问题常常被当做社会问题、稳定问题来议论,好像它根本不是经济范畴。只讲增长不讲发展,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头等大事即生产方式变革。我国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改造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而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是相对土地过剩的2亿多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向题。这2亿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他们的就业岗位只有劳动密集型行业才能提供。而我们不重视生产方式变革,却急于增长方式转换,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用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代替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这对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而对一个国家来说,时机的选择必须服从国民经济主要矛盾转化的需要。一个企业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把剩余劳动力排放到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把剩余劳动力排放到哪里去?由于我们多年来一再强调增长模式转换,没有把就业问题当做解决主要矛盾的头等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大都超阶段地、过分集中地上高资本密度、高构成的工业项目,使第二产业在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的条件下,就开始大量排放排斥普通劳动力,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大萎缩。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十分不利,是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许多决策者在理论上、观念上都有一个误区,只有发展高科技,才是现代化,而补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课,改变小农生产方式,不是现代化。这种本末倒置的现代化思路,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刺激下,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浮躁情绪,是经济一再出现虚热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对“三农问题”的被动应对,充分说明相当多的决策者,至今没有完成发展观的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现代化。 目前,占城市人口20%的低消费阶层和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低消费需求,与他们的低就业、低收入是相关的。如果他们的消费水平达到目前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当前以过剩状态存在的,所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恐怕还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整个国民经济选择了跨阶段的、高构成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战略,他们充分就业提高收入的历史机遇就丧失了,我们将人为地丢失一块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这实际上是用最短缺的资金,代替最富余的劳动力。这种战略性的失误,使增长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政治成本都很高,为后续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与此相反,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它们之所以发达,不是采取了政府经济所倡导的资本密集型、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战略,而是依靠民营经济、低构成、劳动密集型所谓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的经济繁荣地区,正是因为走了一条从家庭作坊、工厂手工业到机器 大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的正确道路,正是因为选择了一条满足人们消费需要、消费结构升级务实的产品供应路线,才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大多数人的不断提高的基本消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社会生产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的正常消费、消费的正常升级,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国家市场基本稳定、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业形势稳定和就业岗位增加的必要条件。而当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大多数,都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消费市场主要依靠少数人扩大消费,就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因为少数人的消费扩大主要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市场在空间上的扩大能力微弱,有时甚至会收缩。脱离广大消费者购买力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造成越来越多的积压,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需,劳动力的剩余和产品的积压比翼齐飞,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癌症。面对这种局面,不在再分配关系上做大的调整,政府的任何宏观调控措施都将无济于事。 而近些年来,我们用多大力量搞固定资产投资,多大力量投入社会保障和教育以扩大消费、启动内需,这是有目共睹的。高科技、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这些本是手段的东西都变成了目的,本是企业投入的变成了靠政府投入。许多地方为了表现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财力,向这几个方面投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甚至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特别是那些形象工程,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更成为某些政府领导的重中之重,没有钱借钱卖地也要干,而对社会保障和教育,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 发展战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多高明的宏观调控都难以补救。这是政府角色错位、资本的灵魂附体,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人格化资本应该承担的功能,与企业资本形成了合力和共振,使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过早的尖锐化。如果没有战略性失误,我国的市场经济基本矛盾还不到尖锐化的时候,也不会有由这个矛盾引起的所谓经济周期。 一般国家是由价值规律自发地瓦解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推动资本的原始积累进入市场经济的,而我国是在生产资料两种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少数人利用改革过程的双轨和试错空隙,巧取豪夺大量的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短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的货币资本和不动产,几乎没有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一跃成为富豪、成为金融资本家。这样暴富的人,基本上没有经营过生产资本,干不了实业,他们也不屑于从事实业。他们把资金主要投人金融和房地产领域。他们的信条是要想赚钱,就要到“离钱最近的地方”去。于是,我国实体经济中资金不足,缺少生产性资本,大量资金在虚拟经济中运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大量资金涌向股市,数量可观的企业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也纷纷投入股市。创造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领域资金不足,必然影响就业岗位的增加,抑制消费资金的增加。金融和房地产投机,使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其集中的速度大大超过生产发展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基尼系数如此之高,两极分化如此之大,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目前,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正在 交叉激化,需要我们正视和缓和这些矛盾,不要错过战略机遇期。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这些矛盾不是不可以解决的。这些矛盾的焦点就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只要我们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就强化了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同一性,把矛盾控制在有利于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阶段上;只要我们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就给我们转化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赢得时间,就会大大降低人口城市化的门槛,内需市场长盛不衰的局面就会迅速形成。